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语文知识 > 正文

汽配行业竞争远没白热化 最终会出现3-5家巨头

类别:语文知识 日期:2017-8-23 22:01:13 人气: 来源:

  【慧聪汽车配件网】在汽车后市场,汽配行业近期再度获得资本追逐,前有康众汽配5000万美金B+轮引领,后有巴图鲁完成1亿美金C轮,紧接着从SaaS切入交易的车通云拿下近2亿元融资,奋起直追。

  罗兰贝格最新研究报告认为,国内汽配市场规模近5000亿元。受国内汽车保有量增加、车龄上升以及相关政策逐步落地,未来几年增速将继续保持20%左右。

  作为最早涉足汽配供应链服务的投资机构,菁葵投资在2013年底3000万投资康众汽配Pre-A轮,以汽配领域第一单抢先布局汽配领域,掀开了汽配行业投资大潮。

  菁葵投资创始合伙人康炳华曾任职于普华永道和IBM公司全球咨询服务事业部,有着近20年外企高管工作经验和本土创业经历,熟稔各种零售业态。

  康炳华认为,相比美国成熟市场,国内汽配行业依然呈现高度分散的状态,虽然已有部分创新型公司崭露头角,但距离成长为巨头还有相当长的要走。

  反观赛道内各参与方,竞争程度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烈。汽配经销商们靠着存量客户资源,依然可以躺着赚钱。但是,汽配城受到的冲击已经,受自身经营状况和政策因素等影响,关门潮相继出现。

  菁葵投资主要的投资方向是汽车后市场领域,而且只投第一轮,通过机构自身对行业的研究功底,每条赛道只投一家。

  除了汽配领域的康众汽配,菁葵还投资了垂直于终端汽修厂的SaaS服务商车车云、车险服务平台保多多(目前已经与A股上市公司皖通科技子公司行云天下合并)、针对越野车改装的连锁品牌越过山丘,以及中国首个直线ward等。

  康炳华认为,国内汽配领域最终会出现3-5家巨头公司,不存在所谓B2C模式,而且线下比线上更重要;由于市场竞争远没到你死我活的阶段,各个参与方都还有机会;保险公司的深度介入将加速行业的良性发展。

  近日,爱分析对菁葵投资创始合伙人康炳华进行了专访,他在汽配行业现状、未来趋势和商业模式等方面,阐述了自己的观点,现精选部分内容与各位分享。

  其实在统计方面,国内存在两个问题,第一,以前是计划经济,统计无从谈起;第二,国内很多标准是缺失的。所以,我们在看车后市场时,市场规模其实很难做统计,各个细分市场各有说辞。

  我们根据车的保有量和车龄,每年通过调研100多家业内企业和1500名以上的车主,统计他们在汽车维修保养(不包括加油、过费等)上的花销,测算出2016年车后市场规模大概超过1万亿。

  这1万亿包括四部分,汽车配件、汽车维修服务、汽车用品和汽车美容改装。美容改装和汽车用品占比很少,而维修保养一定会涉及到汽车配件,基本上在国内两者处于差不多的水平。

  康炳华:我觉得未来中国也会出现3-5家。中国汽配行业起步比较晚,在电商业态方面,可能会跟美国线下巨头基本同步起来。

  康炳华:第一,以康众为代表,在线下扎扎实实做的公司。原来康众的起源就来自于线下,慢慢成长起来,现在把各种技术,包括线上商城、微信,APP和订货平台等体系搭建和完善,线上线下最终一定会融合。

  说实话,现在的电商公司,如果没下的商品管理和库存管理,很难做好。零售的本质,简单来说就是买卖,中间有定价、库存、配货、分销等。纯做电商的企业早晚要补课,所以我觉得线下一定会出来几家。

  康炳华:Amazon、eBay都在从线上切入这块市场,而且美国专门做汽配的电商网站也在起来。但是,线下是绕不过去的。也不排除未来有可能通过线家公司。

  针对汽车后市场,线下比线上重要,主要是跟行业属性有很大关系。在汽车后市场,服务占的因素非常大,另外还存在技术门槛,同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做匹配。

  而在别的行业,比如家电售后,因为它是标准化产品,相对好做一些。汽配行业则不一样,零配件型号太复杂,有些核心部件在缺乏专业设备和技术情况下是很难进行维修的。

  再比如餐饮行业,虽然跟服务有关系,但是它没有技术和数据匹配的问题。修车则不一样,把宝马的车装上奔驰的零件,很不现实。

  康炳华:中国市场比较大,我们觉得一家独大也不太可能,而且现在没有谁绝对的领先。康众处于相对领先和具备了一定的优势,未来也可能有外资进来。

  除了线上线下的维度,还可以从整个行业的生态链来看。我们把它分成两类,第一类是原生态,第二类是跨界打劫的,可能是BAT,也可能是像苏宁国美这种零售巨头。

  美国市场大体容易布局,较容易做标准化,比如说中餐很难出现像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的公司。美国是城乡一体化,虽然移民的是不同的,但他们的标准化还是比中国要好的多。中国的餐饮除了海底捞,没有能做到百亿的。

  所以,未来国内汽配市场还是会呈高离散度,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但是相比美国市场的30%,中国肯定也会慢慢的增长。当然,因为产业投资、内生性成长或者资本的收购驱动也会加速增长。

  康炳华:比如说,所有的主机厂对汽车免费保养。黑天鹅事件出现的越来越频繁,市场可能会有一个大变革。

  康炳华:越来越不好了,中国原来基本上到县级城市都有建汽配城,那时候也是为了圈地,很多跟房地产有关。

  城市汽配城的空租率特别高,很多店铺活不下去都撤了。原来卖配件还有一定的利润率,经销商在全国设办事处或开销售分公司,还能够撑得住,后来发现都撑不下去。

  一方面是由于不够集约化,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在很多配件信息变得透明化,靠暴利赚钱的日子过去了。

  另外,从国家政策来讲,也在汽配城。第一是假货,第二是收不上税。原来觉得招商引资来个汽配城,还能够拉动经济,后来发现税也收不出来,还经常出现假冒伪劣等麻烦事,所以开始用一些行政的方式在强拆,很多城市就推掉了。

  当初我们做汽车后市场研究时,发现食品批发市场没了,家电批发市场也没了,汽配批发市场的结局也大体类似。汽配城一定是低效的,短期可能没那么快消失,还会存在一段时间,但是早晚要消失。汽配连锁企业会冲击它,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康炳华:具体数据很难讲。按照我们的统计,基本上每年都在下滑,原来超过50%。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看,现在份额大约到30-40%。

  最早的时候汽配城能占到70%,然后逐步被像康众这种的、地方性的连锁机构,以及部分直供的企业所。

  总的来讲,流通行业都是越来越短,越来越扁平化。但是中间环节不可能全部被取代,也不现实,让国际或国内大的品牌配件去覆盖全国所有城市是做不到的。

  对比其他消费品行业,比如说康师傅和雀巢,代理商体系都是存在的,但后来他们都分出来叫KA(KeyAccount)。

  像宝洁的产品,对沃尔玛肯定是直供,对家乐福肯定也是直供,在物美也是直供,7-11也是直供,但是其它小的便利店,仍然需要经销商来服务。

  经销商提供的是商品和服务的组合,总体来讲,KA一定会越来越扩大,但是有些小店仍然会存在。比如有些社区店,他不可能跟博世签约,他也可能不是康众的用户,有些小的经销商会去服务它。

  康炳华:现在的KA渠道都在上升,最早康众在博世的客户里可能也就是一个普通的经销商,后来合作越来越紧密,销售越做越大。

  但是,基于汽配市场集中度的原因,KA增长到一定比例,就不可能再大了,因为中国直供体系原来是零。这种趋势不可,原来都有区域,比如家电行业。

  现在配件行业也是一样,康众等企业起来后,一定会冲破这种机制,这是大势所趋。而且会越来越快,因为在其他行业已经被教育过,这是商业的规律,不可能因为某几个经销商的力量去。

  康炳华:市场整体还在成长,还没到你死我活的阶段,大家都还有好日子过。只是说如果更努力一点,更聪明一点,更勤奋一点,战略思更清楚一点,可能还能把别人增长的5%抢到自己手里。

  在汽车后市场,不要觉得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,挣钱很难,其实大部分人还是在躺着赚钱。在快消品行业,两三个点净利润,如果稍不留神,成本没控制好,费用增加,就没利润了,这真是精细化管理做出来的。

  汽配行业全是粗放式管理,还能够赚钱,那说明这个行业还很好,就是因为太容易赚钱了,躺着赚钱赚惯了,所以现在一遇到点竞争,就觉得不行了。

  像AutoZone、NAPA等都做了很多并购,只不过国外的并购比中国市场容易一点。美国信用体系相对完整,规则也比较清楚,遇到造假的风险概率低。

  现在汽车越来越电子化和一体化,不像以前是机械件,个人是没办法做DIY的。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懂技术,用专业工具去拆装,对专业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,导致DIY变得越来越不现实。

  前两年电商风起,很多人觉得2C很风光,只要有用户量就行了。汽车后市场很多烧钱的项目都是用2C的玩法去烧,最后把自己烧死了。

  我总结汽车后市场有个3D定律:定时、定点、定人。汽车保养和维修是定时的,很多其他品类跨过来的从业者不知道,它觉得把用户圈住了就行,但是圈住用户后,他也一年来一次,没用。

  它有独特的定时、定点、定人的规律,很多人没搞明白这回事,用其他品类的玩法在后市场去烧钱,所以2B的逻辑更合理。

  康炳华:第一,要练成供应链的功夫,需要长时间的积累,包括硬件软件以及人员都需要长期的培养,最终拼的就是两三个点的利润率,或者比别家能降两三个点的成本。

  第二,在汽配行业,需要跟上游品牌厂家保持紧密的深入的合作关系,例如CPFR(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),其他行业基本都有替代品,但配件行业不一样。所有的车型研发跟主机厂都是提前三五年开始做,原厂配件部门同样如此。

  所以,做汽配供应链,除了把自己的管理体系做好,把客户服务好,还要跟上游保持好的合作,就是上中下都要好。但是其他行业基本上把自己的管理水平做好,下游服务好,对上游就是纯博弈,我要砸钱,你就得听我的。

  康炳华:从SaaS切入,有些也是资本的推动或者想象空间的问题,因为做汽配SaaS,最大可能也就做到十亿美金,如果做了配件,未来可能做到百亿美金。

  但是,公司是有基因的,比如说做生产的做不了分销,做分销的做不了零售,做零售的可能做不了金融。

  康炳华:保险公司从局中人变成做局人。平安在做这方面的布局,去年中华、大地、阳光、太平、天安和安盛天平六家财产保险公司联合打造了“透明修车”项目,人保和太平洋保险也都有一些动作。

  说实话,之前保险公司也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和运营,导致车险很多都是亏的。第一,跟市场上不健康的价格体系有关,保监会发文称价格体系要规范和更严格;第二,其实他们之前也都是躺着赚钱,但是随着考核指标的加入,要求他们更深层次地从运营角度、管理角度做提升和布局。

  第二种,保险公司会在事故件维修方面做布局,直供到修理厂,使得保险公司在定损时,对配件端有所掌控。

  第三种,切入车子的日常保养,比如跟康众合作。好处在于,保险公司原来很难管到每家修理厂,或者每一个配件,如果没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,就做不到统一采购。现在则很简单,保险公司定完赔率后,康众把配件配送到指定修理厂,修理厂完成后续维修服务。

  以前定损这块猫腻特别多,另外,配件也有很大水分。保险公司把这个环节掌握住的话,绝对对他们成本控制会有很大帮助。

  而且现在随着技术的革新,信息系统的升级,以及配件供应体系的完善,像康众这样的公司出来后,保险公司跟他们合作就非常简单,像宝洁一样,一对一签一个总合同,卖到全国去。

  其实包括像租车公司,融资租赁公司,他们都会愿意跟康众合作。所以保险公司一定要做这块布局,只是从去年开始特别明显。

  康炳华:保险公司不会自己做,我觉得它会通过认证来讲,国外也是做认证,即汽修厂的整套服务标准要达到保险公司的要求。

  同时,在汽配行业,国外有些汽配经销商,他们也都有保险公司认证。保险公司会综合经销商的管理水平和配件品质进行认证,认证后的经销商可以给保险公司指定的修理厂供货。

  对车主来讲,无所谓是不是原厂件,反正都是保险公司指定的,只要汽修厂把车就行。至于说用什么配件,用哪家的,都不重要。

  康炳华:对,像康众一样,就是做汽配服务商。有些修理厂是康众直供的,康众跟汽修厂就直接结算。有些是保险公司服务的汽修厂,康众等汽配企业通过自己的供应链服务好保险公司,收取合理的服务费,类似于四通一达。

  推荐:

  
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相关阅读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 -

CopyRight 2002-2012 版权所有:教育资源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